目前,智慧农业已经从概念进入田间地头,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,物联网、云计算等技术成了种地新技术。与此同时,一些地方在智慧农业示范和推广过程中,也存在设备成本高、使用率低、操作不便等问题。
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,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,汗珠掉地上摔八瓣。新兴的智慧农业依托新型数字化技术,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升级,既能提供农业生产效率,降低农业劳动轻度,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业标准化、精细化和集约化水平。
明明是比较前沿的农业技术,为何有的农民会“不领情”呢?其中原因就包括,一些地方在推广智慧农业的过程中,存在求大、求新、求洋等问题,导致设备和技术脱离当前生产实际,农民出现了不会用、用不起、用了效果不好等问题。
近年来,一些地方在财政项目支持下,建起了数百万元一栋的大型联栋温室,配套了自动化的通风、加温、除湿等设施。但由于农业收益相对较低,而温室运营成本较高,种植户感到“没帐算”,进而导致了一些高档温室闲置。
近期,笔者在一处蔬菜种植基地听菜农说起一件事。去年,基地在蔬菜大棚的顶部安装了智能化喷药设备,由于喷杆只能水平移动,在种植低矮的叶菜时,喷药效果还不错;但当种植植株较高、叶片稠密的番茄、黄瓜等茄果类蔬菜时,药液就只喷洒到蔬菜顶部叶片,防治效果反倒不如传统的人工打药。
智慧农业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相互融合的技术,不能单纯地就技术谈技术,而忽视掉农业生产的系统性和整体性。笔者认为,在智慧农业推广应用过程中,应该顺应农民呼声,贴合生产实际,将良种、良法、良机、良技等密切结合,形成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的智慧农业方案。只有这样,智慧农业才能落地开花,而不是简单地在田地里安装了几台智能化设备,打造华而不实的“盆景”。
对此,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,推进智慧农业发展,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,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。
我们必须看到,智慧农业是新生产力的代表,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,各地要通过加速土地规模化经营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等途径,积极为智慧农业推广创造条件,让智慧农业成为传统农业升级换代的加速器。